[clxxxviii]判决宪法诉愿(Urteilsverfassungsbeschwerde)仅存在于德国、西班牙和葡萄牙。
在立法工作中,将科学立法作为重点。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政合设、合署背景下的行政法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ZDA148)的阶段性成果。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将法律观念、法治理念贯穿于国内外法治工作之中,协调国内和涉外具体工作开展,解决矛盾纠纷,助力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外两个视角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国内来看,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在人治和法治问题上还存在错误认识,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党政负责,要求领导干部、党政主要负责人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攻坚克难、善于作为、勇于担当。法治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而人治则体现的是个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依规治党,严格遵守党章,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严格制度执行,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法律制度逻辑中,又可以分为宪法制度逻辑、法治体系逻辑、立法制度逻辑、司法制度逻辑等。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国家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化、体系化、法律化建设,阐明了重要理念、提出了明确要求。
领导干部不仅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而且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现行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我们党是先锋队,对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开展工作,在目标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上持续奋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统筹加强国家法律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一体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制度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展开来看,可从三个层面把握国家制度概念的深刻内涵。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其中,法律体系是国家制度的载体和支撑,是宪法确认和维护的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规范化、体系化和法律化,是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在法律法规上条文化和程序化的表现形式。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把国家制度划分为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等等。我们党是吃过制度不健全的亏的。其二,国家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系运作形式或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制度形态和制度模式,如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总统制、议会制,单一制、联邦制,等等。应当全面加强和推进宪法法律实施,把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我们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也有学者认为,制度逻辑是一套塑造组织场域内行动者认知及其行为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是一系列描述如何影响组织现实、行为以及如何成功的准则。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但决不能动摇或放弃我国制度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则是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关系的制度体系。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制度构建逻辑 制度是国家大厦的基础和柱石。
(三)国家治理体系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由13个领域(方面)、多个层次的相关制度划分构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总体上已进入有规可依的阶段,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有规不依、落实不力。
(三)领导干部要做实施制度和法律的模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历史中有制度、理论中有规则、实践中有法律。
人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有什么样的制度文明、制度体系、制度理论和制度实践,就会有什么历史样态的制度逻辑。把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并列起来使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在形式逻辑方法下,逻辑就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套国家制度。(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了新型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